臉書調降粉絲專頁觸及,如何增加品牌曝光
臉書自近年來幾度調整演算法,使得粉絲專頁觸及大幅調降低。美國時間2018年1月11日晚間,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伯(Mark Zuckerberg)在其臉書上,宣告更新動態的排序;再次調降粉絲專頁動態排序。
本文分兩個部份探討:
1. 臉書為何一再調整粉絲專頁的排序
2. 如何增加品牌專露出
臉書為何一再調整粉絲專頁的排序
台灣有媒體評論,臉書調降粉絲專頁排序,可能傷害這些專頁背後的組織及臉書本身。該媒體可能忽略臉書的本質 - 社群平台。社群平台是串連人們的創作、觀點、分享、經驗交流等的平台。初加入臉書時,親友加入數少,幾星期才上來臉書晃一遭。後來親友加入人數越來越多,內容越來越豐富,互動也變多,這樣的社群媒體自然吸引更多人加入,黏著度變高。於是商業或非營利粉絲團紛紛成立,初始時廣告效果極好,也越來越多商家下廣告。當然隨著廣告需求多,廣告費一年比一年高。
曾有段時間親友動態減少,粉絲專頁動態增加,加上廣告曝光,使得商業動態多於親友社群動態下,降低使用者體驗滿意度,亦失去使用者的使用初衷和社群媒體的意義(定位)。使用者體驗,一向在商業上被視為最重要的指標,就如同Google一直以來以最佳使用者體驗為導向,不斷依據使用者經驗及其使用的習慣變動,調整演算法。這也是為何Google能將當年Yahoo這個獨霸天下的巨人,扳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臉書越來越多商業內容和假新聞,使得年輕世代使用率偏低,是臉書的一大危機。年輕世代偏好和朋友互動,Snapchat使用介面有趣,及友善人和人之間快速互動。也因此,Snapchat年輕世代在歐美市場使用較臉書受歡迎,鑑於此,臉書的Instagram模仿Snapchat,使年輕用戶回流,目前看起來相當有效。
Snapchat已將親友和商業分為story及discover,讓使用者可選擇瀏覽自己想要的內容。類似的模式,臉書於去年十月在瓜地馬拉、斯洛代克等其他六國測試,將專頁貼文挪出動態到Explore。這種將親友和商業分開的社交媒體,台灣熟悉的Line早行之有年(Line Today)。因此,近年臉書一再降低粉絲專頁,以增加使用者體驗及其黏著度。然而年輕族群因隱私,漸漸不再使用臉書,臉書應思考,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隱私,這是題外話。
如何增加品牌露出
同樣道理,品牌專頁應思考使目標客群有最佳體驗,以增加黏著度。當粉絲專頁觸及率一再降低,該如何讓目標客群有較高的觸及,並有最佳體驗?除了搭載其他社群媒體使用外,產生優質的內容,以增加互動;互動包含較長的留言和分享,擴及更多同溫層。
台灣臉書使用者為1,800萬,佔75%的人口,使得臉書為商業觸及兵家必爭之地。除了臉書本身的操作,依觸及客群塔配不同工具媒體。
1. 接觸潛在客群
專頁若對潛在客群深度了解,可利用臉書專頁共鳴內容自然觸及擴散到同溫客群。但有些專頁可能仍需要藉由臉書廣告,在短時間接觸潛在客群,將初始接觸客群導到專頁/官網。2. 留住目標客群
產生客群有興趣的內容,即使專頁自然觸及降低,有趣的內容仍能吸引客群,主動連結回專頁或官網看所產出的內容。這一點在下例得到印證。去年10月, 臉書在斯洛伐克測試Explore時,斯洛伐克媒體Dennik N記者Filip Struhárik調查及分析其國內60大新聞網站數據,臉書在該國測試Explore後,雖然使得這些網站的臉書專頁觸及只剩原來的1/4,這些官網的流量並無太大變化。雖然先前這些媒體網站的臉書,大量導流到其官網,即時觸及率戲據性的降低,官網流量並未受到衝擊。這意味著,當客群對所追隨的內容關注時,仍會主動搜尋回到內容呈現處觀看。
因此,持續產生吸引目標客群的內容,是留住目標客群最主要的關鍵。即使所依賴的媒體工具做任何變化,可以減少衝擊。內容可搭配時事,和品牌做結合。利用Google Trends找出熱門議題,和品牌/產品連結,並設計成和客群互動的留言、分享。這樣一來,可自然增加同溫層的露出,二來這些互動客群,會較易在其動態見到專頁的發文。但要注意的是,臉書前陣子調降專頁發文時,提及公開分享及標示(tag)朋友的動態順序。
3. 使用較高觸及用戶工具
粉絲專頁所扮的角色,各個商家定位不一;導流中繼站、即時內容平台、最終平台、或三者兼具等。廠商可考慮依專頁所扮的角色、屬性及客群年齡層,利用其他社群工具,使用戶願意訂閱,導入專頁或官網/著陸頁(landing page)。在此提供台灣最常使用的社群工具。- FB社團 社團目前仍維持原來的動態觸及率,對品牌經營仍是很好的工具,年輕及輕熟族群佔多數。
- FB Messenger訂閱 依年齡層設計廣播內容,短句、圖像等,年輕及輕熟族群佔多數。
- Line@訂閱 建議使用圖像連結到欲導入的網址,使用者年齡層較廣。
- FB/ Instagram story 短影片或質感圖像,可在追隨者介面爭取較好的曝光,但僅有24小時作用,年輕使用族群佔大多數。
廠商對於各種社群平台管理,須考慮自身資源。以做好為優先,再衡量是否有資源經營管理其他平台。再一次強調,能引起共嗚或吸引用戶的內容才能增加黏著性。
在祖克伯親自在個人臉書宣告,降低專頁的動態後,確立臉書將朝此趨勢進行。在競爭加劇的臉書平台,和專頁動態越弱化之下,獨將臉書當成唯一依賴行銷工具的品牌,應思考搭配其他工具做更彈性的行銷,以及規劃如何使品牌成為自媒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