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無法控制的潛意識- 品牌無意識行銷力

圖片
廣告充斥的時代;滑手機、走路、搭交通工具、看電視、逛街等,大概除了閉上眼睛睡覺時間可拿到免戰牌外,廣告無所不在。 眼下這麼多廣告,一天的廣告多少則有印象?應該是大部分都不記得,能夠記得的大概是和切身相關或是令人深刻的創意。 廣告註留在人腦袋,一直是行銷人想破頭想達成,好讓人們消費時,腦中的廣告影響消費決策。因此,所看到的廣告資訊,拼命告訴大眾產品多好、功能極佳等以產品做為主要露出的廣告。 先前 檢視客戶的待辦任務,讓行銷和銷售事半功倍 一篇,提到讓產品/服務幫客戶解決問題。從"雇用"產品/服務解決問題出發,行銷方式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著墨。例如,買螺絲起子,是因為"雇用"工具轉動螺絲。使用者在使用工具時遇到什麼問題待解決,即是切入市場的方式;以使用者的價值傳達解決方案。 上述方式均透過意識層次傳達,試著以產品力在眾多產品中突圍。資訊繁雜的市場,除提供解決方案區隔,更須加上無意識/潛意識連結。 品牌的潛意識連結 大家的印象中是否因某種氣味、氛圍或意象等,觸發想購買特定品牌或產品?因觸發而驅使購買的品牌/產品,曾經讓人在不經意時飄入潛意識中,經觸發而跳躍出來。這也是Redbull、和其他時尚精品品牌操作方式。 時尚精品廣告通常未見著力介紹產品特色,而是營造品牌相關的意象。 1分鐘Louis Vuitton影片,很巴黎的氛圍與影片主色和低調露出的皮包同色系。時尚之都 + LV + 名畫 + 年輕女生的元素置入片中,觀看的目標客群自然將這些元素放大入無意識,等待觸發。 Gucci影片營造奢華場景與暗色調性,呼應Gucci品牌主調;高貴黑色logo、奢華時尚。輕熟女Gal Gadot代言Bamboo香水,將品牌與產品欲表達的元素融入片中。目標客群的輕熟女自然投射這樣情境感受在自己身上。 對品牌而言除了品牌氛圍、意象等深入人的潛意識中,當人們感覺特定氛圍、聞到氣味或是計劃活動等,如潛藏於深層抽屜的品牌,因而竄昇記起。時尚品牌是無意識行銷的箇中好手,塑造品牌價值,因此我們所接收來自時尚品牌的訊息,未有使用皮革的種類、花香、柑橘或木質香氛、衣服材質等產品特色。如前述,消費者已將自己投射於品牌所營造的無意識感情連結。 個人認為氣味是最容易勾出這些不經意深蔵於深層意識中的...

檢視客戶的待辦任務,讓行銷和銷售事半功倍

圖片
行銷核心概念須自 利他 出發;解決他人的問題。但我們所看到B2B或B2C文案,多半以自己產品或服務為中心,拼命介紹自己產品服務多好。然後呢? 為何客戶要買單?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. 克里斯頓生(Clayton Christensen)提出,從思考產品服務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 ( Jobs to be done , JTBD)。想像人們「雇用 」 產品服務完成工作,重點在流暢地完成客戶工作。有時客戶不見得清楚自已真正需要,須深入了解才能洞悉真正的想完成的任務,再依需求提供可流暢達成任務的商品服務。當工作完成得順暢,有著很好的體驗,下回客戶仍會再回來「雇用 」 同商品或服務。 source: Strategyn, JTBD步驟 我們調查市場時,常常陷入人口統計作為目標客群區分的迷思,常忽略更深入的原因、真正競爭品等。總是以客戶特徵、產品服務特性、技術、趨勢等為主要行銷主軸。重點在於深入了解客戶包含 功能、情感和社交 維度的使用情境,洞悉產品服務待完成的任務,提供解決問題的產品務服完成所托付。 以 克里斯頓生的奶昔案例 、台灣高鐵和對產業客戶(B2B)的做法舉例。 麥當勞奶昔 為使奶昔銷售增加,麥當勞奶昔消費者資料庫和其內部傑出的行銷人員,根據數據分析、調查消費者喜歡的口味、口感等、競品如漢堡王的奶昔綜合等資料。依市調資料進行調配新的奶昔,但銷售未因此提升。 麥當勞後來找克里斯頓生協助提升他們奶昔的銷售,人員第一天花了18個小時觀察來店的消費者,第二天再訪談購買奶昔的消費者,發現雇用奶昔最主要有兩種人;早上開著車的通勤族,和放學後的家長和學童。任務雖然都是陪伴人們,但情境不一樣,所需要的配方因應兩種情境做了調整。 1. 通勤族 需要小口吃點東西,不會一下子吃光,打發長程又無聊的路途,又可方便開車,到中午前不易餓。這些上班族試過貝果(太乾)、巧克力棒(不方便)、香蕉(一下子吃光光,肚子很快就餓)等等。後來發現奶昔可一小口啜飲、方便開車、又能延緩以往早上10點就餓肚子的時間。 2. 家長和學童 家長接學童放學後需要找個地方,短暫聊一下學校事情,流質食物不需咀嚼方便講話,不會待太久,又不至於吃太飽影響晚餐。 於是麥當勞早上提供的奶昔,較濃稠解決慢慢打發開車時間,又多些飽足感,並挪到櫃枱前讓客人不須要排隊,滿足開車通勤族。下午的奶...

臉書調降粉絲專頁觸及,如何增加品牌曝光

圖片
臉書自近年來幾度調整演算法,使得粉絲專頁觸及大幅調降低。美國時間2018年1月11日晚間,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伯(Mark Zuckerberg)在其臉書上,宣告更新動態的排序;再次調降粉絲專頁動態排序。 本文分兩個部份探討: 1. 臉書為何一再調整粉絲專頁的排序 2. 如何增加品牌專露出 臉書為何一再調整粉絲專頁的排序 台灣有媒體評論,臉書調降粉絲專頁排序,可能傷害這些專頁背後的組織及臉書本身。該媒體可能忽略臉書的本質 - 社群平台。 社群平台是串連人們的創作、觀點、分享、經驗交流等的平台。初加入臉書時,親友加入數少,幾星期才上來臉書晃一遭。後來親友加入人數越來越多, 內容 越來越豐富,互動也變多,這樣的社群媒體自然吸引更多人加入,黏著度變高。於是商業或非營利粉絲團紛紛成立,初始時廣告效果極好,也越來越多商家下廣告。當然隨著廣告需求多,廣告費一年比一年高。 曾有段時間親友動態減少,粉絲專頁動態增加,加上廣告曝光,使得商業動態多於親友社群動態下,降低使用者體驗滿意度,亦失去使用者的使用初衷和社群媒體的意義(定位)。 使用者體驗 ,一向在商業上被視為最重要的指標,就如同Google一直以來以最佳使用者體驗為導向,不斷依據使用者經驗及其使用的習慣變動,調整演算法。這也是為何Google能將當年Yahoo這個獨霸天下的巨人,扳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臉書越來越多商業內容和假新聞,使得年輕世代使用率偏低,是臉書的一大危機。年輕世代偏好和朋友互動,Snapchat使用介面有趣,及友善人和人之間快速互動。也因此,Snapchat年輕世代在歐美市場使用較臉書受歡迎,鑑於此,臉書的Instagram模仿Snapchat,使年輕用戶回流,目前看起來相當有效。 Snapchat已將親友和商業分為story及discover,讓使用者可選擇瀏覽自己想要的內容。類似的模式,臉書於去年十月在瓜地馬拉、斯洛代克等其他六國測試,將專頁貼文挪出動態到Explore。這種將親友和商業分開的社交媒體,台灣熟悉的Line早行之有年(Line Today)。因此,近年臉書一再降低粉絲專頁,以增加使用者體驗及其黏著度。然而年輕族群因隱私,漸漸不再使用臉書,臉書應思考,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隱私,這是題外話。 如何增加品牌露出 同樣道理,品牌專頁應思考使目標客群...

如何行銷- 產品行銷與品牌行銷

圖片
多數購買物品或服務,是否屬於理性消費。先從需求切入,需要(need)和想要(want)的差異在於,需要偏向理性需求,想要偏向情感需求。 多數的消費屬於情感刺激購物;換言之,多為想要的激發。檢視自己和其他人的購買行為,除基本需要外,大部份的採買商品或服務,以滿足自我的主觀需求為主。例如,社會變遷及科技進步,人手一支手機,而手機基本需求自行動通話,轉成想要更多功能拍照、行動上網、記事、支付等功能,智慧型手機均有這些基本功能。衆多手機中,獨鍾特定品牌。因為想要的需求,創造經濟活動。 產品行銷與品牌行銷 產品行銷和品牌行銷,具不同面向操作。一般來說,產品行銷著重於產品功能,迎合理性訴求;而品牌行銷具焦於品牌價值,訴諸情感共鳴。兩者相比,產品行銷像是追求者,告訴被追求者它的好,有時不論這位被追求者喜不喜歡它。品牌行銷好比潛移默化讓對方感受自己的好,接收價值者反回來告訴對方知道它的好。 觀察每天接觸的廣告,多為產品面向的行銷。一般來說產品行銷和顧客關係的建立,在於短暫、快速和取代性高的短期銷售為目的。品牌行銷須長期經營,並保持一致的調性,深入消費者意識中。顧客對品牌具有忠誠度,當需要商品時,即想到特定品牌,如蘋果迷。 以提神飲料為例。"蠻牛"以產品為主軸,廣告常強調,疲勞者使用產品後的效果。消費大衆在疲勞時,印象自然想起全部已知的提神飲料,再做消費決策。 "紅牛(Red Bull)"以品牌為主軸,廣告傳遞品牌價值,常以年輕人及極限運動為內容。官網主要內容是運動及國際賽事,並贊助許多賽事,要稍微找一下才看得到產品。紅牛和蠻牛價格相較,紅牛售價高,全球市佔率第一。 蠻牛廣告強調產品 紅牛(Red Bull)以年輕人及極限運動為內容 品牌定位 品牌行銷,自價值核心出發、定位、最後找出目標顧客,且這群目標顧客和品牌價值產生共鳴,再由這些顧客擴散至同溫層。 品牌的價值和產品功能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。像可口可樂(Coke Cola)販賣可樂,並非將品可口可樂定位在飲料價值功能,而是販賣 歡樂 。所當節慶歡聚時,即聯想到可口可樂。所以當可口可樂在傳遞品牌價值,不會告訴我們它的飲料有多棒、喝了會如何。它傳達在每個歡樂場合,都由可口可樂陪伴。目標消費群定位在年輕人,再由年輕人推向同溫層。 ...